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存在于化石中的畸形浮游生物正好和物种大灭绝的时间重合,这些化石数据可能可以证明物种大灭绝另有其他原因导致。虽然,冰川期以前曾被与最古老的重大物种灭绝事件联系起来,但是欧洲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认为,造成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更有可能是海洋中缺氧现象和有害金属的存在。
有些理论认为,奥陶纪-志留纪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可能是在距今4.2亿年前以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在海洋中,陆地上存活下来的非常少。以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偶然因素会导致气候变冷和生境减少,这会进一步导致物种的生存困难,并最终导致了奥陶纪志留纪的物种灭绝事件。但是,早先的那些模型,并不能解释所有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观察结果。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Thijs Vandenbroucke及同事发现,志留纪晚期的一次灭绝事件开始期间,在海洋环境中发生的浮游生物畸形,与现代生物对高浓度重金属的反应非常相似。作者们提出,化石的数据证明,远古时代海洋中的高浓度可能造成了浮游植物的畸形。其证据是,畸形浮的游生物的量,和浮游植物存在的化石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关联,即志留纪晚期的化石中重金属含量急剧增加,并与浮游植物畸形的大量增加一致。
高含量的金属(如铁、钼、铷和锰等)表明当时的海洋化学环境发生了变化。由这些重金属导致的缺氧和氧化还原循环,可能也是引起物种大灭绝事件期间物种大量灭亡的机制之一。最新的研究工作可能会推翻之前关于物种大灭绝的理论,而支持高浓度重金属和缺氧是物种大灭绝背后的关键驱动力量。同时,这项研究还支持这一观点,即畸形浮游生物化石也许是识别高浓度金属元素和物种灭绝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