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北医三院产妇之死,年轻人魏则西的悲剧,老医生陈仲伟的牺牲,老前辈石应康的纵身一跃……虽然一波又一波医疗公共事件挑起一次又一次愤怒、焦虑,但还是逃不掉被遗忘的命运。
1
2016年1月11日,北医三院一名高龄产妇杨女士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
舆论对这件事情的讨论集中在:第一,科普主动脉夹层的危险、科普救治率低。第二,批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顶级医闹。第三,为理化所保护员工权利的行为点赞。第四,有关于家属的隐私,比如家属套取科研经费、直男癌。
遗憾的是,医院是否存在管理责任,家属的行为是否过激,后续调节情况如何,并无最新进展。大家,或许已经遗忘了。4月25日,国家卫计委默默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高龄孕产妇管理服务和临床救治的意见》。
北医三院产妇死亡是一例单纯的医患纠纷事件,最多涉及到医院的管理流程。但是,当它牵扯到各自单位(北医三院、理化所)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例撕裂的社会事件。整个事件的演变带着有色眼镜、带着偏见、带着情绪,医患纠纷已经上升为体制内两家大机构之间的事儿,甚至变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纠纷——特别是当半吊子的女权主义插一脚进来的时候。所以,当危机以撕裂的形式出现,它就没有办法再转化为正能量,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加上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看客心态,事情的发展完全变形了。
最终,或许我们已经放弃了一次学习饶恕的功课,或许我们已经放弃了一次排查管理问题的机会。
2
5月1日前后,一个叫魏则西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这个滑膜瘤患者通过搜索百度,找到了自称可以治疗滑膜瘤的武警二院,接受了DC-CIK这种疗效不确定、并在国外被淘汰的免疫疗法。
一开始,百度的生存模式遭到了医生们在微博和朋友圈的大量抵制。人们开始质疑百度的价值观、痛骂它的竞价排名和医疗广告。接着,愤怒的人们开始不断挖掘,重新曝光了2005年就曝光过的莆田系医院。人们还意识到了中国的医疗技术准入,存在不标准和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魏则西的死,从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医疗广告的问题,而是因为社会上存在大量医疗行为不规范的民营医疗机构。
体制使然。
在民营机构和个体诊所发展的前十几年里,民营医疗机构、医生个体诊所的审批设置门槛高高低低。高,是因为里面包含了许多不合理而且难以达到的目标,比如距离、数量限制,产生了大量寻租审批的空间。低,是因为审批对办医院的核心要素大放绿灯,比如举办者。莆田系医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另一方面,行政监管部门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存在严重漏洞,包括公立医院。同时,信息透明度和公开度相当糟糕,资质查询往往放在不显眼的位置,新技术标准的监管和信息透明也存在漏洞。
从大的背景看,魏则西的悲剧,也是民营医疗机构的悲剧。从1994年发展社会办医的一开始,民营医疗机构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公立医院的发展并没有现在强大,却得到了诸多政策扶持。民营医院却背负了更沉重的经营压力,土地依然是商业用地、医用土地凤毛麟角,缴纳营业税(2000年左右取消了营业税),如果想活下去,那就需要更高的利润,后果可想而知。
3
5月5日,一名勤勤恳恳、刚刚拿到退休批文的老医生陈仲伟,被25年前治疗的一位患者跟踪回到家,被砍伤了30多刀而死。这位患者据报道说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之后跃身而亡。事情发生后,各地医护人员在发在公共广场悼念陈仲伟医生,舆论汹汹。
这是一起沉重的刑事案件,医患双方都是悲剧,医患关系再次被思考、被讨论,更多的是,体制内的悲愤。
就事件本身看,医院管理者对工作场所暴力的管理依然是薄弱的,比如,如何识别正常和非正常的医疗纠纷诉求,分别制定出对医患都有利的妥善方案。另外,家庭医生的缺位依然是重要的原因,这些患者缺少稳固和连续性的管理,精神疾病等综合性疾病在专科医院并不容易被识别。
从更大的层面看,每一个好医生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矛盾、不合理的医疗制度以及同行不良医疗行为的替罪羊;这正是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4
5月11日,一位在医疗界备受敬重的老院长从20层高楼一跃而下。这位老院长是石应康,他1993年接管华西医院以来,无论是在经济规模方面,还是在内涵管理方面,都把华西医院做成了数一数二的领头医院。他的辞世,整个医疗界都悲恸了。
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依然不能在体制内独善其身。
设身处地的想,体制内越是登峰造极、越是如缕薄冰。经营好公立医院这样一家事业单位真的是很难:小到财务报表、大到基础建设,只要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问题。院长还要保证公立医院是盈利的、扩大的、光彩的。因为各种原因, 体制内门派林立,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医院管理更愿意做一个相对中庸的人,激烈的管理改革往往带来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关系。
总而言之,所有的矛头直指医疗体制在监管、审批、中观和微观管理的积弊。它们会影响改革吗?哪怕是一丝丝对医疗的职业思考也好。还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