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正式发布了一份小型研报《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困局、挑战和变革条件》,从报销型保险的困境、私立医院无法支持报销型保险、单病种保险的谬论、个险市场的高风险和整合医疗模式的困境等五个方面对目前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上作出了简要的分析。
该报告指出,作为中国报销型产品市场大部分的企业企补产品,并没有太高的保障上的实际价值,保险公司在价格战、对服务方监督机制缺乏的大环境下,只能被动理赔,能够提供价值保障的空间很小。
在目前的报销型产品市场上,只有剩下的7%左右是真正能够提供较高价值保障的报销型产品。这一市场目前只有大约几十亿元,大部分是保费较高的高端医疗险,在消费者中的可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企业也无法为员工大幅增加预算来购买这类产品,因此发展有很大瓶颈,难以成为市场主流,未来也没有办法成为健康险的主力。
普适性强,真正能让中国市场上的广大用户获得除了医保之外的医疗保障的产品还没有真正出现,目前的报销型市场难以成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主力。
不过,报告也认为,市场会有机会让真正适合企业员工的中端产品出现并发展,但这一市场发展起来之前,报销型市场可能会经历一个发展困难,速度变慢,甚至萎缩的过程,在找到真正的产品需求点之后,才重新开始发展。
无独有偶,著名咨询公司BCG近日也发布了针对中国商业医保市场的报告——《商业医保风口来临,险企须建设六大能力》,该报告认为报销型的商保未来会获得重大发展。但该报告未区分企业企补和其它报销型保险,这让市场很难去真正理解商保市场的不同需求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且,该报告错误的预测了高端商业医保的增长可能性,目前高端商业医保增长日趋乏力,未来很难出现高速增长。
其次,BCG的报告认为私立医院将会是推动商保销售的重要因素,但根据我们的研究,能够为商业保险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的私立医院和诊所都还没有成熟,价值型的门诊部虽然正在发展新建,但数量极少,不能撑起一个医疗网络。因此,目前远远缺乏私立医疗机构来作为商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
再次,BCG的报告中提到了保险公司需要建设的六项能力,这包括客户细分、差异化主张和产品设计、渠道开发和拓展、高效理赔和运营管理、构建医院和医疗保健服务商网络以及健康管理。总体来看,这六项能力确实是所有险企都应着力发展的,但其中具体的建议有着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第一,该报告认为单病种保险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我们认为,单病种保险自动选择一个风险集中的人群,如糖尿病患病者,运动人群,有违保险的本质,或者说更类似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产品销售噱头,而不是提供保障、控制风险的有价值的保险方式,严格上讲,这类产品和赏月险之类的营销类产品类似,不能称为真正的保险。
第二,该报告认为数字渠道会是一个商保拓展的良好渠道,但是,互联网渠道主要面向个险,而事实证明报销型的商保在互联网渠道只会引发巨大的风险。无论是美国的奥斯卡保险还是中国目前的实践都已经明确的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对于保险来说,个险是一个高风险市场,即便中国有增长中的高净值人群,而且对健康保障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个险市场的逆风险极高,从目前中高端个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道德风险让这一市场的亏损风险极高。从美国的个险经验来看同样如此。
第三,该报告认为保险公司自己构建医疗服务网络来进行整合医疗会拥有很大的优势,但我们认为,在中国构建整合式医疗是非常困难的,挑战巨大。我们认为,整合式医疗这条路在中国面临行政瓶颈、医疗资源分散、资金要求高、整合难度大等困境,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从我们对1012名用户的有效调研来看,在家庭年收入30万到60万的群体中,有一半用户表示每年在健康险上花费的意愿在1000到6000元之间。而家庭年收入在60万到100万的群体,40%愿意每年在健康险上花费6000元到15000元。用户的需求意愿确实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中国的中产阶级近年来负债率增高,实际可用于消费和风险防控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被挤压得非常厉害。而保险市场因为用户教育还很不成熟,对保险和保障的认知度不够,尤其是对未发生的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成熟,这一市场的需求很难转化为支付和购买。
总体来看,报销型产品确实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发展所需的条件有三,一是专业的顾问式销售团队发展,二是支付方和服务方关系的扭转,三是以药养医大环境的进一步变革。